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10|回复: 3

曹克定先生谈楹联创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5 22: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21-10-15 22:16 编辑

曹克定先生谈楹联创作之一    突围

      大家都知道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我这里讲的不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是思维的起点及过程。这就必须涉及到思想意识,即观念。观念是思维的起因,它可以指导思维的方向及范围。对联作者按照对联的规则去创作,当然是必要的,但不是最主要的。作好一副对联,创作的思想才是最主要的。如果一个人只按规则去作联,只按平仄去作联,那么他的作品就只有规则,就只有平仄,最多也就是一个最规矩的没有灵魂的模型。今天在这里对楹联创作的思想问题谈点我的看法。

     人们的思维多离不开习惯,习惯是经久形成的,习以为常的,是由经验和常理合成的。习惯是最顽固的,它形成了一种势力,就是惯势。习惯思维,顺理成章。正因为顺理成章,所以它占据了人们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思维空间,千古难移。正因为是这样,它就给人的思维设下了堵堵围墙,或者说重重包围。在这个包围圈里的人们是很难走出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因循守旧,人们就想到了突围。突围谈何容易,正如杨万里的诗句:“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只要你坚定不移地去突围,别看他“山重水复疑无路”,只要突破一道缺口,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里,我讲一个成功突围的例子:有一次南昌滕王阁征联,全国数以万千的应征作者,依然是被顽固的习惯思维所围住,纵向的写史,横向的写景。有从滕王阁的直观感受落笔,写滕王阁雄伟壮观,画阁生辉。也有涉及其内涵的,写雄文千古。无非是对雄阁的赞美,对王勃的颂扬。我们县的邹伏享先生就想到了突围。他不写滕王阁怎么壮观,也不写王勃的文章怎样精彩,重点写自己。写滕王阁的联不表现滕王阁,写自己干什么?这就是冲出重围的一种举动。他写出的联文是:“古阁越千秋,他已序前,我当跋后;书生非一介,不惟江上,更出云端”。此联不但冲出了重围,更写出了大胸襟。滕王阁靠王勃的序名传千古,这是众所周知的。滕王阁序是千古文章,王勃亦是千古奇才。而在邹伏享先生的大胸怀里,这不是不可逾越的高度。“他已序前,我当跋后”,大有平分秋色之气概。“不惟江上,更出云端”,写出了冲天的意气。王勃他从江上来,我从天上来,这就高出了古人许多。豪迈气魄,至高境界,令人惊叹。进一层分析,王勃是古人之代表,“我”是今人之代表。“我”是大我,是我辈对前人的超越,对历史的超越。王勃当时写地之胜概,人之英杰,与今日之我下云端一挥笔,所写出的社会土义建设之成就,革命英雄之气概,科学发展之成果,不可同日而语。你从江上漂来的小小王勃,怎比得上我从云端上下来的时代巨擘。此联写得气逼云天,势夺珠峰,前无古人,后牵来者,是一副冲出重围的典范之作。



     突围,也不只是我辈人的意识,古亦有之。讲个前人的故事:有一天,宋朝的苏东坡与秦少游正在书房谈文说字,东坡的妹妹也来凑趣,她在一张纸上写了两行字,一边是“轻风、细柳”,一边是“淡月、梅花”。写完后她说这是副对联,这上联和下联中间,各缺一个字,你们每个人用两个字来插腰,上下各插一个。秦少游用了一个“摇”字和一个“映”字。就成了“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东坡用了一个“舞”字和一个“隐”字。便成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笑而摇头,认为他们还未有走出重围。最后,她自己用了一个“扶”字和一个“失”字。便成了“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轼和秦观都点头叫好。看来,古人也重突围意识。



     今年十月十日,秋雨绵绵,就有几分萧索之意。那时我正在学发短信,在手机上按出四个字,分为两个词:“秋雨”、“春心”,同时发给曹山和廖国华,要他们在两词中间插一个字。待了一会,曹山发来一个“负”字,就成了“秋雨负春心”的句子。又过了一会,廖国华发来一个“黯”字。看来都未有走出重围,还在习惯思维之内。曹山的写作风格是平正、雍容、带一点婉约,一般不会冒险。廖国华的风格是豪放、更多几分疏狂。他应该是有胆量冲锋的,这天他显得很慵惰。又待了一会,曹山来短信要求我用一个字,当时我确实没想到用字来补缺,只是在学发短信时随便发几个字玩玩而已。既然曹山有这个要求,我不好回绝,就用了一个“涝”字发给他们两人。廖国华马上返回信息:“涝字亦可”。只要他认可了这个字,我就知道这个字站得住脚。接着,曹山返回信息:“怎么也想不到‘涝’字上去,太封锁死了”!



     再讲一个最近的一则联话,座落在黄金口的教育实践基地需要几副对联,要我们楹联学会撰写。其中“问稼亭”的一副联是我撰的,原稿是:“几度耕耘.阴晴风雨;一年丰硕,瓜果粮棉。”稿件发出去后,教育局和基地的领导认为联可以,只是“粮棉”二字不够意味,提出将两字改一下。我很佩服他们看联的眼光,我撰联时就觉得这两字不及瓜果有味道,瓜果有延伸的空间。上联的“阴晴风雨”是自然现象的四种表现,下联的“瓜果粮棉”是四种农作物或农产品,上下各成序列,又都成并列性结构,对仗工稳。求味去俗,拿下“粮棉”二字,难得一时想出别的字来替补。当时有点堵,有如“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于是,我决定换一个思维,干脆不要“瓜果”二字,要突围,跳出庐山看庐山,不要被这些实物挡住思维延展。一想到突围,视野就开阔了,决定用几种颜色来代替。有了这个想法,很快就用了“青紫橙黄”四个字。青紫橙黄是带有概括性的,不一定就是青的西瓜,紫的茄子,橙的柑桔,黄的谷子。是一个秋熟的景象,满眼是秋熟的丰满颜色。这一改,不仅句子有了意味,而且景象开张,繁盛兴旺,有了秋意闹的感觉。一冲破重围,便豁然开朗。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5 22: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克定谈楹联创作(之二):挖掘、拓展、联想、引申


     1.挖掘。挖掘指的是我们在创作时,无论写人写景写物写事,不能只在其表面或浅层去认识去表述,要在其表面挖开一道口子,深入到里面挖掘出深层的内涵和与其有联系的东西。进而,提炼出深刻的思想。这里想讲一下我写黄山头的两副联。其一:“襟千里平川,俯瞰江湖,毕竟独高成气概;凭一方胜境,盛传今古,原来不朽是清风。”上联的前两个分句,写黄山头的地理环境,还是在表面,“毕竟独高成气概”就有了挖掘,有了思想。黄山本不是很高,但毕竟在千里平原中它是独高的,便有了气概,隐喻在平常中只要突出一点,就有了高度。下联前两个分句也只是一般叙述,“原来不朽是清风”,不但挖掘出了黄山风景名胜的核心内涵,而且上升到千古不移的哲理层面。另一副联是:“八景无痕,偏谢公香火丰隆,唯清廉不朽;双碑有记,恰黎庶功勋卓著,虽渺小能雄。”这副联也是进入了深层挖掘提炼出了深刻思想,进入到了哲理层面的。用两处风物,证明两个道理,这两个道理是人类精神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永恒价值,一个是特殊价值。还有如写“海棠汤”的:“入浴总徘徊,王气怕同脂粉去;下池何忐忑,心花伴与海棠开。”写“果老药堂”的:“昔日既求延寿药;今朝应见炼丹人。”写绵阳涪城会馆的:“举杯甚是融情,醉翁之意不在酒;入蜀岂来作客,司马之心已于怀。”这些联都是有所挖掘的。

     2.拓展。挖掘是对内涵而言,拓展是外延,将其有深度的内涵,复之以长度的外延,有着提升的成分。如我写雷锋的一联:“人也平常,事也平常,凭时时无我,爱心不借添加剂;世之至宝,国之至宝,若处处有他,社会遍滋润滑油。”“时时无我,爱心不借添加剂”,是雷锋精神的核心内涵。雷锋爱人民,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完全自觉的,是不借助任何外来因素的忘我行为。“处处有他,社会遍滋润滑油”,这是雷锋精神的外延,即拓展。又如我写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一联:“汗渍垒山,甘作峰端底下石;襟怀纳海,长为潮上浪头花。”上联写工人阶级给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甘愿吃苦耐劳,没有功利之争,默默无闻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然而,他们永远是时代的先锋,这就是下联将工人阶级伟大品格的拓展。还如我写的高淳螃蟹节:“恕我横行,欲为小康寻捷径;请君正看,已成主角上前台。”这是一种认识的开拓,也算拓展,改掉人们的习惯认识,开拓出一片认识的新空间。

     3.联想。联想是由某一人或事物想到其他人或事物的心理过程。作为艺术的联想,首先必须讲一下形象与意象的问题。形象与意象即实境与虚境。清代画家方士庶写的《天慵庵随笔》有这么一段话:“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能实,是在笔墨有无间,衡是非,定工拙。”这虽是论画的一段文字,但艺术是相通的。实境即眼前之物,艺术语言谓之形象。虚境为心造之物,艺术语言谓之意象。从形象到意象就是联想,通过联想出现的意象比目及之形象更生动,有灵动妙趣之感,使意境高拔空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讲几个联想的例子,最近我应中国楹联学会之约,为中天钢铁集团撰一副联,写的内容是“尊重员工,换位思考,发展共赢,共享成果”的企业理念。核心思想是“经营员工的心”。我写的联文是:“清露无声,情滋林木一园土;繁花有信,心共中天百世春。”联中通过联想出现了清露、林木、繁花、春这些意象。清露是指企业老板关心员工,给员工的优惠待遇;林木指众多的员工;土是指员工赖以扎根的对象;繁花是员工昂扬的精神与火热的***所凝成的意象;春是集团公司的兴盛景象。意思是说老板给员工的好处得到回报,即无声的滋润换回的是守信的回报。这是一个心理约定,超越了法理追究的签字契约。企业经营员工的心取得了重大成果,出现了员工和企业共享兴盛的局面。

     又如我写中国刺绣之乡——镇湖的一副联:“满街蝶舞蜂飞,逐户寻春春不老;双手花香鸟语,齐心绣锦锦长新。”蝶舞蜂飞就是通过想象出来的意象。因刺绣之乡家家都在作刺绣工,刺绣出的花朵引来了满街的蜂蝶,形象的突出了刺绣的盛况,活跃并丰富了作品的画面。又如我写三袁兄弟的一联:“桂花有性,从月里移来,抛灵化作三支笔;柳浪无羁,自胸中涌出,击岸便成千古声。”从三袁的出生地桂花台,联想到传说中的月里的桂花树,就编造了桂花台的桂花树是从月里移来之说,因此便有了灵气,赋予了三袁的性灵之笔。由袁宏道的活动地柳浪湖,联想到三袁文思奔涌的胸中波涛,无拘无束地击岸之声,千古有闻。引申为公安派撞击复古的一声巨响,在历史的时空中长期回荡。

     联想的空间是自由的,是无限无类的,如我写“的士”的一联中,有这么个下句:“形如顿号,上客不留问号,总将省略号给人。”连标点符号都进入了联想,还有什么不敢想的呢?只要我们大胆想象,就可玩弄形象于指掌之中。

     4、引申。引申是指字、词由原义推演、发展而产生新义。引申可以使作品进入佳境。袁枚早已说过,只要一个句子有了两重意思,无意于佳乃佳。讲几个例子。我为下棋写了一副联:“休算皆如料里;当知正在局中。”表面看是写下棋,其实已经推演到世事上面去了。又如我为别人撰的厅室联:“谁解云烟终是客;我邀风月漫淡天。”这副联很明显是把云烟引申为名利,意思是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了,那些都是过眼烟云。我且从容地过着我的悠闲生活,有几分恬淡,有几分闲适。撰的院门联是:“清露几声疑竹雨;稻香一缕问兰心。”稻香引申为大众情怀,兰香引申为君子情怀。这里就有了君子之心对大众之心的感染;有了大众之心向君子之心接近的举动和理解的欲望;有了君子之心和大众之心的融和。又如我写的“无题”联:“雾里蛤蟆,不晓天高地厚;笼中鹦鹉,只知嘴快舌长。”和“茶”联:“酷烹犹见生前碧;细品方知苦后香。”两副联都有所指,即引申。前者引申为无知无识,眼光短浅,自以为是的低品味。后者引申为气节能守,苦励心志的高品味。

     挖掘、拓展、联想、引申,都是我们拔高作品的要素,也是创作思想的光亮点。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5 22: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克定谈楹联创作之三:想象空间的自由与方向,无限与有归

     想象空间是自由的,它不应该有任何阻隔和局限。但是在具体情况下,它又是有范围的,有方向的,不可能是漫无边际。它通常在作者心理预设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是作者需要的空间。无限,是想象的特征,是思维极度地放纵,但不应该是盲目地放纵。无限必须要做到有归。有归指的是回归主题,要能回到作品的主题上稳稳落脚,站得住。就拿邹伏享先生的滕王阁联来说,作者是有一个预设的想象空间的,那就是滕王阁、王勃和他自己的三角空间,想象的延展也就在这三角内。作者的思维鼠标开始点到了滕王阁,这是带有侦探性质的,进而获取的资料就是滕王阁序和王勃其人。在这个前提下展开了联想,联想的延展线接到了“我”,并在“我”上锁定,这就完成了作者的目标预设,同时也明确了思维的方向。于是,作者就开始圈地,圈的这块地,就是作者的开发区,他就在这开发区内进行开发。首先招商引资就招来了王勃,王勃的投资本钱就是滕王阁序,作者就借王勃的资本,发展了自己的跋。当然作者的思维就规定在这一空间里延展,直到云端。虽然高在云端,还是可以回归的。王勃当年从江上漂来为滕王阁写序,作者今日要在云端上下来为滕王阁题跋,(古今对接)回归到了滕王阁,回归到了主题。这就是想象的无限与有归。这个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对联作者在想象空间里,既要自由,又要找准方向;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5 22: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克定谈楹联创作之四:大胸襟,大视野

     人的胸怀各有不同,可以说胸怀是人与生俱来的,学问是学得来的,胸怀学不来。人的胸怀决定人的眼光,即视野。胸怀也决定情感。胸怀指人的思想、气量。情感是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心情。胸襟博大,自然也就视野开阔,情怀也随之高尚。反之,襟怀狭隘,眼光就短浅,情怀也随之庸俗,委琐。也就是说胸怀与眼光、情怀对等。眼光与情怀合成境界。所以说高境界、高品味的作品,要求是大胸襟,大视野,高情怀。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作品就达不到一定的高度,下面,我们就淡几副联。
     清朝慈禧太后写的故宫储秀宫联:“百福屏开,九天凝瑞霭;五云景丽,万象入春台。”康熙写的故宫乾清宫联:“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艰。”这两个人同样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样写的是故宫的宫室联,所表现的胸怀就大不一样。
     再看林则徐写的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联就是林则徐的胸襟。此联用的比兴手法,上联用大海来比喻心胸宽阔。下联用石壁来比喻意志的刚强。这副联思想深邃,立意高远,意象宏大,寓意深刻,写出了一个至高的境界,可谓千古一联。
   再看一副黄兴题东坡赤壁二赋堂联:“才子重文章,凭他二赋八诗,都争传苏东坡两游赤壁;英雄造时势,待我三年五载,必艳说湖南客小住黄州。”这副联借景抒怀,表达了一个革命家的豪情壮志,对革命胜利充满了信心。特别是下联作者在表达自己意愿时,豁达开朗,读来令人振奋。
     还有蔡锷将军题古蔺县雪山关的一联:“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此联强烈地抒发了作者的***,表现出当年蔡鳄在雪山关勒马回顾他走过的战斗历程所发出的豪情壮志。全联气势磅礴,确见作者胸襟不凡,气度豁达。上联的“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说得多么豪迈,一个“许”字就便见气概。下联“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居高临下,有藐视世界之气概。
     读了以上几副联,使我感到很大震撼,对于这些高大形象,豪迈胸怀,我不仅是感动,敬佩,而且是向往。我开始说胸怀是人与生俱来的,学不来,未免说得太死。先天不足,后天补,只要学习,多读书,多读圣贤之书,多读高士之怀,长时间浸淫其中,就会有所潜移默化。有了丰厚的学养,或可改善二三,当然,环境的熏陶也起一定的作用。形成胸怀最基本的东西还是禀性。胸怀的大小,不分人的社会地位、家庭贫富,总的说,没有阶层之分,人可以是小人物,但不可以没有大胸怀。我写了这样一副自勉联:“路窄岂能哀,性高入化;人微何足惜,心大无形。”
     这里我想重点说一下多读高士情怀。我所说的读是广义的读,不仅读他的作品,更要读他的人品,首先必须被他的人品所感动,并要生出向往之心。有了这个前提,你才会认真的去读他,去读懂他,不读懂他,君子之心是摸不透的。只有接近他,才能读懂他,读懂他之后,自然有一股力量把你推向他。久而久之,他的那种崇高的情怀自然会感染你,自然会扩充你的胸襟,扩大你的视野。在这整个过程里,感动是很有力量的,当你读了于谦的《石灰吟》,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林觉民的绝笔《与妻书》,你的心里不会波澜起伏吗?我举个例子,那年抗击非典,我在电视荧屏上看到医务人员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舍生忘死地工作,身边的战友死了,自己马上冲向危险的第一线。当时我很受感动,于是就写了一副联:“悼罢战友,又穿白衣,明知一趟拼生死;涌来心潮,直赴危难,岂有片时思去回。”这副联是由感动写出来的。壮举生感动,高怀生感动,我们要多读壮举高怀,来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3-28 21:18 , Processed in 0.193550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