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1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梅城的文化记忆【选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8 02:4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6-11 18:25 编辑

                                              梅城江北历史老街

      老城江北,越来越多人记唔得了,最后搞到要看地图来回忆了
  在古朴的老街漫步,会让人产生一种抚今追昔、时空转换的曼妙享受。这里,既有始建于南宋淳?元年的梅州学宫 (又称“文庙”、“孔子庙”),也有建于清乾隆十一年的八角亭(又称“观澜亭”、“接官亭”),游览其中,可以遥想当年入庙行谒圣大礼之景,登亭观天水一色之美;这里,南门屐店、吕伯超粽子、群益炭画店、陈师钟表店、客家特产等“老字号”店铺与时装店、电器行和自行车行等现代商铺交织汇聚,分享商机;这里,可以找到“原汁原味”的梅城客家礼俗,无论是百家姓竹编灯笼和手写对联,还是婚嫁喜丧物品,应有尽有……
  老城区位于梅城江北,纵横交错的老街在沧桑中显露出独特的侨乡风情,梅州(原名嘉应州)古城自宋朝筑城以来,历经元、明、清至今,城址不变,形成了具有传统地域特征的老城风貌区,并且分布了较多的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群。
  老街街道的命名可以感觉到浓郁历史气息。据有关史料考证,梅州老城区以历史名人命名的街道不少。在老街,比较有名的是纪念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中山路和纪念辛亥革命著名将领邓仲元的仲元路。另外,还有纪念明代修建梅州古城功臣叶文保的文保路,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周增的周增路。元城路是为纪念北宋谏议大夫刘元城的,在北门城楼还有一座纪念他的“铁汉楼”。凌风路是为纪念南宋末丞相文天祥,并且南门城楼也改称为“凌风楼”。
  在老街狭长的小巷,两边均为民宅,斑驳的老墙,灰黄的色彩,沧桑中不乏历史的久远感,老街巷子名很有特色,水巷子、黎屋巷、蓝屋巷、月宫巷、西箭角、珠条街等,富有诗情画意,老街店铺也很有特色,在中山路,有一间唐师炭画像店,里面保留了传统的手工画像手艺,仲元西路还可以找到文玉刻印店和三品斋刻印店,能够刻到自己想要的印章,在凌风东路,还有一个经营木屐的张家店铺,“张家木屐”被老梅城人认为是最“老牌”的木屐店,张家几代人都从事钉木屐,有一百多年的钉屐历史,很多返乡的华人华侨离开梅州时都不忘买几双木屐带到海外,那些侨胞买木屐时经常感叹:“木屐,就是最好的家乡特产”。
  老街民居展现出浓郁的客家风情。凌风路街区内保存了为数众多的中西混合骑楼式客家民居,其中很多建筑是由华人华侨出资兴建。老街民主路有一华侨戏院(现已垮塌倒闭),当时是由华侨刘宜应(华侨投资公司副董事长)、刘家祺、刘宜松、刘运南等投资兴建。老街两旁的商业建筑是中西文化互相融合的最好例证。民国时期,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后,民族工商业逐步兴起,这个过程在老街商业建筑特色中呈现出来。这些古建筑深刻反映了客家人具有传奇色彩的迁徙历史和传统文化内涵,是梅州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和老城风貌区。
  许多游客来到梅州老街,都是冲着这些民居的建筑特色。他们认为老街民居像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明上河图”式的客家风情画卷。一些回乡探亲的华人华侨来到这里观光的感觉是,老街像是古上海的街道。
  老街呈现佛教和儒教文化交汇现象。华光古庙,原来是梅城木器社,位于老街西门宫巷,即是如今月宫巷,据说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华光古庙里供奉的是华光大帝,还有释迦牟尼和药师佛。佛家文化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诠释。梅州学宫,又称孔子庙,坐落于老街南门,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孔子庙是当时梅州最高学府。二00六年,破败的梅州学宫成功修缮,辟为历代文人生平陈列馆,使梅州又增加了一个旅游新亮点。




补,义化路,纪念程旼等客家九贤(九贤即刘元城、文天祥、张曲江、狄武襄、蔡蒙吉、韩昌黎、程旼、周濂溪、王阳明)。
程旼(约公元419~518年),客家的人文始祖、世界客属先贤的杰出代表之一。祖居河南义阳郡。生于东晋末年,是仅次于秦代平岭南后入粤的客家之贤。1600年前,程旼为避战乱从中原辗转千里来到平远坝头官窝里扎根,积极传播中原文化,传授先进耕作技术,带头兴办公益,改造山川,教化乡里、移风易俗。由于他的德行获得南齐高帝肖道成仰慕,于是肖道成将其所在的县命名为“程乡县”,因此,粤东也就有了“先有程旼,后有程乡”之说。程旼于公元518年(南朝天监十七年)辞世,享年99岁。墓葬程源村(今广东省平远县坝头镇程北)大榕树下,螃蟹形。其妻夏氏死后,亦同葬此地。后人为纪念他的功德,名其都为“义化”,乡为“程乡”,源为“程源”,江为“程江”。公元479年(南齐建元元年),设置程乡县。公元971年(北宋开宝四年)敬州改为梅州。公元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岁)学正陈学礼,奉明皇帝朱元璋“举忠孝、举贤德”旨意,称赞程旼贤德,义化行乡,撰文荐举,追封程旼,改梅州复置程乡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2#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02:45: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6-8 02:46 编辑

旧时梅城十处名胜风光诠注:

                                                  旧时梅城十处名胜风光诠注:


  [头塘夜渡头,一也。江南三乡,有处地方叫“头塘”,那里与芹菜洋隔河相望。过去,这里没有桥梁,船家在两岸简易码头设木船以渡。每当月明之夜,游人乘船横渡,艄公摇橹,激荡水面,波光粼粼,引发游者情趣,心旷神怡。此景点仍存,但已无船可渡了--都过桥了。
   [义化巨钟义,二也。梅城中心腹地,金山脚下,历来都是府衙、政府要地,扼义化路之首。府衙入门大楼,高高立起,至高处置一钟楼,设四面都可观看的大钟,人们行至该处,都会仰头观看时辰,是为报晓之地。此景点名存但钟已不是当年的钟,钟楼已新建过。
    [三角重镇梅城以南四华里处称为“三角地”,过去那里是集市圩镇,店宇林立,商业繁荣,万商云集,百业兴旺,热闹盛况,仅次于梅城。三角镇,背依黄沙嶂,面临梅江,山环水绕,堪称梅南胜境。该镇辖地,池塘众多,尤以“新塘”(原称新奄塘)为大,周长1150丈(约合3830米),面积360亩,为当年梅县最大的养殖场,盛产鱼虾。后来改建为“叶剑英公园”,截其大半,筑起亭台楼阁,蔚为大观。近年,在该塘边沿,建起梅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和梅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与湖水相映成趣,是游览、参观和瞻仰先烈的好去处。此景点仍存,三角镇已与梅城融成一部体了。
    [四驳桥前梅县石扇中和圩附近,有座“四驳桥”,桥虽不宽阔,却是石扇往县城的要道。到石扇游览,可往“中将水库”(以肖向荣中将之誉命名)及“精一寒舍”(1931年任梅县县长的彭精一先生所建造的精美住宅)等处参观,可鉴石扇人文伟迹。此景点仍存。
   [五里亭驿离梅城五华里的城北一处集市。旧时,官员坐轿或骑马来嘉应州任官或巡视,经由江西过相公亭抵该处驿站(今称接待站)驻足。申报府衙后,州官、知县前往驿站迎接。后人称此处为五里亭。此景点名存实亡。
   [六角神宫城东石子岭瓜岭山下,建有“海瑞岳母墓”,后人为纪念“海青天”孝敬岳母之贤,在该处建起六宝莲灯式的凉亭,状似神宫,以凭吊瞻仰。人们称这一带为神宫前。此景点仍存。
   [七里径水梅西水流,汹涌澎湃,直奔程江。大坪与程江长滩山间,有处七里径。旧时,国民党政府曾派土专家到此处勘测,绘制建造拦河水闸以蓄水发电之蓝图,终因资金匮乏,未能实现,解放后,人民政府号召大建小水电站之时,政府拨款,投入后兴建,遂成斯举。安装机组,利用水流发电成功。自此,七里径山间一带的山村,改变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夜间,灯光照亮了整个山村,千树万树“银”花开,又是一景。此景点因兴建电站,名存实亡。
   [八角石泉在东郊岗子上大墓岌坡下凉亭塘东北岸处,有一个十平方米的湖,奇怪的是,湖穴虽小,地下泉水汩汩涌出,水质纯净,清甜可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后人把湖周围用水泥封好,筑上八角形的栏杆,人们称之“八角井”,名闻遐迩。此景点仍存,泉水却不是当年的泉水了。
   [九龙山嶂梅县梅南有座大山,称为九龙嶂。那里山峦起伏,怪石嶙峋。山峰高处,有一垭口,是通往丰顺的要塞。整个山峰,是通往丰顺潮汕地区的屏障,为军事要地。梅南九龙嶂山奇水秀,那里曾留下红军的足迹,是一处革命圣地,值得人们观光和追忆。目前,此景点正加大力度开发中,有望成为梅县的旅游胜地。
   [十里瓜香梅城西郊有处称为十甲尾的地方。过去,那里的农民在农田中广种青瓜,远近闻名。产出的青瓜,皮薄肉嫩,甜脆可口,成为当地之土特产,众口皆碑,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该景点因城市发展,良田既湮没于高楼,青瓜无从种植。




3#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02:45: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6-8 02:47 编辑

                                                                      古梅县八景:


  梅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自然风光旖旎多姿,故古代文人墨客游遍嘉山梅水、饱览名山胜水之余,就其中的佼佼者评选出八景。他们是鳄骨龙潭、锦江春色、阴那古柏、东岩石鼓、西岩晨钟、金山雄镇、铁汉遗风、花洲远眺。
  鳄骨龙潭:梅江流至近丙村的河道较狭窄,水深流急,据说唐宋时曾有鳄鱼出没此处。唐朝宰相李德裕被贬潮州时,船至此触礁舱坏,船上宝玩古籍尽沉水中,他令水手下河取之,结果见水中鳄鱼极多不敢近,称有鳄鱼窟宅;又有说是宋代潮州通判陈尧佐网杀鳄鱼后,投骨于此而得名。古人在此河道峭壁上凿有“鳄骨潭”三字以警示舟船及行人。此处山势陡峭险恶,岸上的参天树木与峭立的山壁倒映在清波碧水中,煞是壮观迷人。
  锦江春色:从梅城登舟顺流而下约五十华里,有个傍河岸而建的圩镇——丙村圩。圩镇上下的河段古称锦江。古时此处水深河宽,在主要靠水路运输的年代,舟楫繁忙。每当春潮水涨,江涛奔涌,船筏如穿梭(古代未架桥,锦江桥是1948年才建好的)。故春水潮涨之时,江面晨雾如薄纱迷蒙,两岸绺绺竹丛摇曳相映,河面上波光潋滟闪熠,这山峰峦逶迤耸翠,风光绚丽,景色宜人。
  阴那古柏:离梅城90华里的雁洋镇内,有座秀甲潮梅、海拔1297米的阴那山。山麓有一座由高僧潘了拳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年)的圣寿寺。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扩建后更名灵光寺。寺门前草坪上有灵光寺“二绝”之一的“生死柏”。两株柏树一生一死,生者高约30多米,枝繁叶茂,傲然挺立;死者高度相当,枯死而不腐不朽,一荣一枯,并相矗立,同为潘了拳手植,树龄达1100多年,枯死者至今亦有300多年。
  东岩石鼓:在今周溪乡东岩村。据《光绪嘉应州志》载:“大东岩,又名东岩,也叫东安岩,或称石鼓岩,在州之东五里,山不高峻,岩旷而平,山僧依岩构屋,境况幽雅,岩左稍曲,有石鼓以石击之,蓬蓬有声。”岩洞内设的佛堂大殿,深约15米,宽约25米,高约6米。岩额上“石釜灵响”四字为宋代在此读书的蓝奎(蕉岭蓝坊人,宋代进士,官文林郎郡博士,曾辅佐司马光“元祐之治”)所题。
  西岩晨钟:在今华侨中学(教溪口)后山之南麓,原有一天然岩洞。据故老相传,宋代“兄弟同科三进士,公孙四世三乡贤”的古成之氏族学子聚读于此。依岩洞而建的寺庙,内有钟鼓楼,楼上悬吊一座巨钟。每天黎明早课僧人诵经之时,敲响巨钟,钟声洪亮悠扬,在山嶂谷内回荡,悦耳动听,其声波扩散至梅城西郊及教子岗一带,余音袅袅,为人们增添了怡然轻松之享受。惜此钟已失。
  金山雄镇:现称金山顶,在梅江区政府后面。古城墙未拆时,女墙(呈凹凸形的短墙)跨其上。此处为古代梅城内地势最高的小山。州府依北山麓向南坡地而建。山顶有始建于宋代的士贤亭,登斯亭可俯瞰全城;凭栏远眺,远近景物,历历在目;但见低矮平房鳞次栉比,城内行人熙来攘往。山腰昔有一座观音堂,上世纪三十年代已拆而建图书馆(现为博物馆)。据传,梅城地形似龟状,金山为龟背神圣之地。
  铁汉遗风:铁汉楼建于古城墙北门城楼上,内祀梅州文教发轫者刘元城之塑像。刘元城为宋哲宗年间从学于司马光之谏官,因屡以直言进谏而被贬谪梅州。其为人刚正不阿,著名诗人苏轼称其为“真铁汉”。他谪居梅州后,不畏艰难,建书院于城内,开梅州兴学办教育之先河。此后,梅州文教渐兴,后人感念其德其才,遂建楼祀像纪念他。
  花洲远眺:即现在德龙桥西边与水利大厦相对的乌蓼沙一带,昔为梅江与程江交汇处一块冲积而成的茺洲。茺洲上绿草茵茵,野花竞放,据说还有一座别致的百花桥点缀其间。登上茺洲,环顾四周,但见梅江上波澜不惊,木船悠然往来,东面店铺楼宇沿江岸一字儿排列,江南堤岸上丛丛翠竹,在微风中摇曳。远处天光云影,群山起伏,峰峦逶迤。若到晚上,此处画舫笙歌.

4#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02:45: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6-8 02:48 编辑

                                                    旧时梅城有“四怪”:


  旧时的梅州城区有“四门”,即东门、西门、南门、北门,这四个门分别都有“怪”现象,所以称旧梅城有“四怪”。
  东门有个怪,无雨水会大。
  东门塘一带即为东门,东门塘靠近梅江河,那时河道浅,如果遇到上游下大雨时,则河水会猛涨,使附近住的居民始料不及,因此就有这一“无雨水会大”之怪。
  西门有个怪,无山有柴卖。
  旧时的上市,即现在的十字街市场即为西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梅城居民还没有烧煤炭,家中厨房的燃料都是用木柴,这些木柴大都由坛川山那边的村民或载或挑到西门一带卖的,也有些是由商家从长沙圩镇买来然后再卖的,故有这一 “怪”。
  南门有个怪,和尚庵里有裙晒。
  旧时的南门古庙,在南门附近,南门的古庙,住有一些和尚,由于业务上的交流,或办一些佛事,有时候庙里会来一些“斋嫲”(尼姑),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斋嫲会在庵里住一个晚上,会把换洗的衣服拿到外面晒,所以自然又有了这一“怪”。
  北门有个怪,无老公会“恭赖”。
  梅州中学至金山顶一带即为北门,“恭赖”,客家话是生儿子的意思,由于住在这一带的居民中,有好些人家中有男人在南洋谋生,这些远渡重洋的男人隔三、五年或八年、十年才回家一次,妻子在家务农生活,丈夫回来在家也只住半个月或一个月,夫妻俩生下的儿子或女儿在家居住。因此就又有这一“怪”。
  旧时梅城的“四怪”,现在梅城及城郊居住的6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深刻的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旧时梅城这些“四怪”现象都已经消失了。(转自作者曾本元)

5#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02:45: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6-8 02:51 编辑

                                                            “脚踏黄塘问黄塘”:


  客家人碰到类似“明知故问”的事,就会说:“脚踏黄塘问黄塘”。这句话的掌故与清代嘉应州(今梅县)岭南才子宋湘(芷湾)有关。
  传说,有一日,宋湘要到黄塘去,来到黄塘村里,时已傍晚,见路边一女人,看不清年貌了,便随口问道:“叔娘子,到黄塘哪条路去?”那女子回头一瞥,见是一书生,也不直答,却唱出一条山歌来道:“你个先生样柬狂,脚踏黄塘问黄塘。涯都黄花少嫩女,样般喊涯大叔娘?!”
  宋湘一听愕然,仔细一看,果是一少女。但观其体态,不像未婚之人,便也随口用山歌驳道:“你话涯狂唔会狂,因为唔知正问黄塘。你话你系黄花女,样般胸前两个‘旁’?!” “旁” 客家方言,指突起的肉,意为“乳房”也。女子闻歌,不敢再言,含羞而去。
  从此,“脚踏黄塘问黄塘”这句话,就在客家地区流传开了。一直传到港澳、台湾、南洋各地。



说明,以上文本均来自梅州时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5-17 19:14 , Processed in 0.317713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