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标题: 清朝梅州大事纪略(1644~1911年) [打印本页]

作者: 梅花山人    时间: 2015-6-10 17:00
标题: 清朝梅州大事纪略(1644~1911年)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6-10 19:20 编辑

顺治元年(1644年)
爱新觉罗福临在北京称帝,改元顺治。当时程乡等各县仍在南明政权控制之下,政局动荡。
同年,北京及各省陆续设立铸钱局,所铸“顺治通宝”,每文重一钱,此后,梅州各县开始流通清朝钱币。


顺冶二年(1645年)
平远县进士韩元勋奉南明弘光帝(即福王朱由崧)之命,出使琉球,赐一品服俸。
郑成功镇将江龙、罗宏一领导农军占领大埔县城。乡人刘良机聚众起事,占领三河镇。

顺治三年(1646年)
正月,有反清思想的涂武子、钟胜山、吴胜、赖觉、徐发毛等人聚众镇平三圳圩,曾一度攻占镇平县城,杀官吏林煌、傅明刚、监生何启祥。10月,攻陷程乡,占据县城6天,旨在鼓动抗清。6月,镇平赖其肖率众宣传抗清。该部隶属于南明隆武政权张家玉所部之武兴营。
11月,镇平卜应凤、卜应龙兄弟起事,率众干余人复攻程乡县,失败。
同年,吴六奇率兵攻下三河坝,杀刘良机,后又击败江龙,为南明收复大埔县城。
清朝潮州总兵许有信到镇平,在五里径尽杀剃发迎降之官民。
南明唐王隆武帝之监察御史韩元勋及义士谢志良拥众数万占据平远,号召反清。

顺治四年(1647年)
正月,兴宁民众万余,起事反清,破兴宁北厢诸围寨,集结于灌水塘,绵亘数里,围攻护清县衙,相持数月,至3月18日,清惠州总镇黄应杰统兵来援,城围始解。同年,福建晋江人蔡昆瘾接任兴宁知县,其时抗清烽火未熄,里井萧条,蔡上任后抚恤居民,生息休养,民得稍安。
2月,赖其肖以南明桂王永历帝授兵部主事身份,率众据镇平,力主抗清。清军统帅佟养甲遣副使文贵金领兵至镇平长潭一带,两军开战,清兵战败,文贵金在败阵中被杀。反清势力在梅州绵延不断,历时十多年,至顺治十七年二月才停止下来。
同年,清兵入平远,反清复明义士谢志良等潜伏山寨。

顺治五年(1648年)
春,兴宁大旱,斗米千钱。
同年,程乡大饥荒,代理县事林羽仪捐俸并开仓发粮煮粥,救济灾民。
赖其肖率兵援陈子壮,程乡反清志士联合起兵袭广州,事败返回。
吴六奇再次攻占大埔县城,宣布归顺明朝。

顺治六年(1649年)
正月,长乐雨雹、地震。
同年,郑成功镇将江龙袭击大埔县城并再次占领,后在饶平战死。

顺治七年(1650年)
清将尚可喜克潮州。吴六奇降清。从此,大埔归顺清朝。

顺治八年(1651年)
清兵再次攻入平远县,城内民众被屠杀殆尽。文庙祠宇、居民房舍多被焚毁。
5月3日,兴宁县3000余人举事反清,由北门袭破县城,清委派之知县石楚钦、教谕邓吉士、训导许仲羽、典吏潭肇先均被杀,库藏被破。四日,城南义尚围、彭邦琼、李开阳等率乡勇配合清兵围击。五日早,举事队伍被击溃,首领刘世俊被俘,押送惠州后被害。
同年,惠潮巡抚陆振芬与潮镇总兵班志富,统率大队清兵围攻并占领镇平县城。忠于南明的赖其肖不愿降清,城陷之夜向城西北逃去,不知所往。
清廷委派阮国平为大埔知县。

顺治九年(1652年)
反清义士谢志良之子谢上逵与沐寅亮、赖可夫等攻占平远县城,击毙千总刘仁。平远知县胡日增、防守江龙等弃城逃遁。



作者: 梅花山人    时间: 2015-6-10 17:00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6-10 17:02 编辑

顺治十年(1653年)
清朝首次在程乡等县举行岁试,试场设在兴宁学宫明伦堂。督学钱朝鼎主考。参试者除兴宁、长乐、程乡、平远、镇平等县外,还有龙川、连平、和平、长宁、永安(紫金)五县士子。


顺治十一年(1654年)
2月,清游击陈储、守备陈奠等领兵进占平远。同年,清藩院会题设平镇营游击,辖兵1000人防守平远、镇平两县。谢上逵等退出平远县城。
同年,程乡县令葛三阳与乡人李士淳(二何)编纂《程乡县志》。

顺治十三年(1656年)
正月,长乐大雪,厚数寸。
5月,清游击陈储率队入五指石,被谢上逵计杀,被杀者还有标将魏和兴、林约等40余人,清兵败,谢上逵等再次据平远。八月,清总兵刘百禄来攻,谢上逵逃离平远北上。

顺治十四年(1657年)
程乡等县正式发行清制钱币,铜钱每十文值一分。

顺治十六年(1659年)
冬,谢上逵由海上潜回,暗中联合程乡等地义兵反清。

顺治十七年(1660年)
2月6日,谢上逵、赖国康、罗一鉴、徐黄毛等率部围攻镇平县城,杀把总叶日高。10日,广闽道派兵加强镇平防务;同时,清朝汀、赣、惠、潮四路驻兵也派队支援平远,谢上逵等只好退守五指石。至7月,因寡不敌众,加上5艘粮船被清兵所截,谢上逵亦被诱杀于潮州。至此,平远反清斗争告一段落。

顺治年间
福建上杭人傅耀祖,工于制摺扇,因打死粮差逃至兴宁,隐居兴宁后街,以制扇为业,其后裔迁居永和榄子围,扇业便在永和一带兴盛起来。

顺治年间(1644~1661年)
李士淳创建先贤书院于程乡攀桂坊。



作者: 梅花山人    时间: 2015-6-10 17:00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6-10 17:08 编辑

康熙二年(1663年)
长乐知县孙荫光主修《长乐县志》8卷刊刻。


康熙三年(1664年)
福建省平和县大溪里蔡满有军功,将出任惠州协镇。为筹措盘缠,竟绑架绍安县富豪丘满观,索取赎金千元。事为大埔县木窖村民黄伊日、黄伊萃侦悉,乃集乡民20多人,于大埔咸水溪伏击蔡满,尽虏蔡满主仆8人。满妻投诉于饶平总兵吴六奇。知县禹昌允奉命围剿黄伊日等,黄等抗拒官兵不敌,引火自焚。后来,吴六奇改木窖村(今双溪木窖村)为沐教村。

康熙四年(1665年)
7月,长乐大风,倒屋拔木,刮倒城墙数十丈。

康熙七年(1668年)
大埔大水,水浸沿岸土堡,百侯鸣凤楼被冲毁,湖寮土围及民房崩塌无数。

康熙十年(1671年)
程乡县令王仕云修新城,周围城长985丈,高3.6丈,厚2丈。开辟新南门,名文澜门。

康熙十一年(1672年)
正月,大埔下冰雹,雹如小石。
3月,平远大风,飘瓦倒屋,同时下冰雹,雹大如鹅卵。
同年,镇平知县程梦简重修镇平学宫,建大成殿、大成门、泮池、泮桥(即状元桥)。

康熙十二年(1673年)
镇平知县程梦简、举人黄殿楫纂修《镇平县志》8卷。
程乡县令王仕云修《程乡县志》6卷刊刻(现佚)。

康熙十三年(1674年)
3月,镇平大饥,竹笋虽已长实,饥民亦采食之。
同年,潮州镇守史刘进忠叛清,其部一度分驻程乡城内外,居民避居乡下。不久刘部撤出。

康熙十四年(1675年)
南明郑经部入梅州,占据镇平县,至康熙十六年六月退去。

康熙十五年(1676年)
刘进忠部突袭程乡县城。库吏黄梦奎乘机放火焚库,县衙内外堂俱化为灰烬,城厢屋宇多被焚毁。
6月6日,程乡民众始蓄发留辫,归顺清朝。

康熙十六年(1677年)
程乡县饥荒,又值战祸,粮价大涨。代理程乡县事潘继贤煮粥发给灾民,民感其德,特立碑于南门之外,以记其功。

康熙十七年(1678年)
程乡县令王吉人修《程乡县志》,刊刻。

康熙十八年(1679年)
兴宁、长乐、平远饥荒。平远县虫害严重,松树叶都被毛虫食尽,树枯,水稻早晚两造无收。

康熙十九年(1680年)
兴宁知县王纶部,调整明代原设驿铺:北路设罗岗铺、十三都铺;东路设枫枯械铺、江坑铺、铁马铺、古楼铺、径心铺;西路设茅塘铺、中道亭铺。每铺拨兵20名,负责文书传递。

康熙二十年(1681年)
兴宁知县王纶部主修《兴宁县志》8卷,今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兴宁知县李清鋐以“玉壁长松”旌表耆寿老人五人:李学良105岁;罗有瑾103岁;张可奇103岁;陈成良101岁;石秉铖98岁。
平远知县张天培,主修《平远县志》,刊刻。后在康熙二十五年、雍正九年平远知县亦曾主修《平远县志》。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平远新定营制马战守兵615名,其中县城驻防马战步兵102名。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镇平知县蒋弥高建义学馆(课艺斋)于韩祠之侧。并于永镇楼内兴办“桂岭书院”,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长乐知县孙蕙主修《长乐县志》8卷。

康熙三十年(1691年)
程乡县白土堡人熊思联筑公塘共4口,可灌田60余亩。
刘广聪修《程乡县志》8卷。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镇平知县周傥,将明朝知县胡会宾所建永镇楼改名为镇山楼,内建万寿宫。
程乡县令曹延懿,将老南门四角凌风楼改建为八角楼。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广东乡试,程乡陈鹗荐中解元,三十九年(1700)中进士,官授翰林院庶吉士。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冬,大埔县恭州村演戏,黄昏时分,有2人被虎拖去。此后,高陂、党溪、大麻、三洲等地均先后发生虎患。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各乡死于虎患者,计80余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夏,程乡大饥荒,谷价涨至每石2.2两银,饿殍无数。




作者: 梅花山人    时间: 2015-6-10 17:00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6-10 18:20 编辑

康熙四十年(1701年)
6月,大埔洪患,县城茶阳居民被水漂去十分之六七,三河镇店铺被冲毁十分之九,百侯梅潭河南岸所有楼房被淹浸,为大埔开邑以来最大水灾。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夏秋间,长乐大旱,晚造禾苗多被晒死。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程乡丙村黄羌坪四皇山开凿石窟200余米采煤,是梅州有史可查的最早煤窑。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6月,丰顺洪患,沿江田园房舍多被淹没,沙岗朱姓10余人避居屋后柚树下,被淹死。
10~11月,兴宁县两次地震,其声如雷。

康熙五十年(1711年)
镇平县划出白渡归程乡,划出泗水归平远。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清政府颁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法令,实行地丁制度,把丁税摊入田赋中,统一征收地丁税。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程乡等县开始推行地丁银制度,即将丁税并入田亩,摊入地税中,实行地丁合一的税收办法。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夏,程乡大水灾,盐价1市斤涨至400余钱,秋又闹水患,沿江民房、农田淹没甚多。

康熙六十年(1721年)
镇平县令魏燕超上奏朝廷,准县人赴台湾耕作。



作者: 梅花山人    时间: 2015-6-10 17:00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6-10 17:09 编辑

雍正元年(1723年)
7月,大埔大水,水淹至星门,损坏城垣,民居漂毁大半。水位比1701年高出6~7尺。


雍正三年(1725年)
夏、秋,程乡大水灾,每石谷价涨至银2两,每斤盐280钱。
八月中秋夜,大埔百侯、同仁等地突发大水,毁坏店铺民房无数。
嘉应州因民间多溺弃女婴之故,州城及松口、金盘、锦州、雁洋、荷田各堡,曾办有“育婴堂”,以收养遗弃女婴。
兴宁矮岗罗庆辉编印《罗氏通书》风行,以后逐年重编出版,销行之地区逐年扩大。


作者: 梅花山人    时间: 2015-6-10 17:00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6-11 02:11 编辑

乾隆元年(1736年)
平远八尺乡角坑排下村人肖新发、肖雪廷创办大坝炼铁厂。


乾隆三年(1738年)
析海阳县的丰政都和揭阳县、大埔县、嘉应州部分地域置丰顺县,县治定在汤田(今丰良),隶属潮州府。
长乐大丰收,谷价下跌,每石仅值银4.1钱。

乾隆四年(1739年)
兴宁知县施念曾主修县志10卷刊刻,今存。

乾隆六年(1741年)
嘉应州各县春、夏遭旱灾,粮价大涨,知州李匡然开仓平粜。

乾隆七年(1742年)
嘉应州各县,春大旱,至夏不雨,早稻大面积失收。

乾隆九年(1744年)
五月初三日,大洪水冲入大埔县城至学前街石狮盘下,县城至三河一带被淹没店铺、民房19l间。8月17日,百侯、同仁一带大水,淹圮民房1413间。
同年,丰顺知县葛曙,创建学宫于北门外西侧。

乾隆十年(1745年)
大埔知县蔺纂修《大埔县志》12卷首1卷刊刻,今存刻本。
12月,丰顺修建城垣、城楼,加固东门工程,全部竣工。

乾隆十一年(1746年)
嘉应州知州王者辅,创建东山书院(今东山中学)于攀桂坊东山右麓;建含光楼于旧南门外;在城西南筑大榕角(现梅城树湖坪一带)水坝6座,上起渡江津,下至大榕角,以御洪水冲击州城。
同年,丰顺知县葛曙,创修《丰顺县志》8卷首1卷刊刻。

乾隆十五年(1750年)
知州王之正倡修《嘉应州志》12卷刊刻,兼记辖属各县。
知州王之正立“人文秀区”牌于署前街(今义化路)。并改建城内东北隅“双忠书院”为培风书院,祀九贤神主于楼上,定名为九贤祠(九贤即刘元城、文天祥、张曲江、狄武襄、蔡蒙吉、韩昌黎、程曼、周濂溪、王阳明)。程曼,疑为程旼之误--梅花山人注;张曲江,张九龄也;狄武襄,狄青也;周濂溪,周敦颐也;
同年,嘉应州各县大水,大埔县东南城墙崩决,沿河一带冲毁民房无数。长乐大水浸至县署前。丰顺丰溪水溢。淹死16人,塌民房116间。

乾隆十六年(1751年)
8月,程乡地震。

乾隆十七年(1752年)
全国会试、殿考,广东取进士11名,其中嘉应州本属(程乡)占5名,轰动广东全省。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4月,丰顺大雨雪,厚达寸余,是历史上罕见严寒。同年,程乡大旱。



作者: 梅花山人    时间: 2015-6-10 17:00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6-10 17:17 编辑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秋,大埔高陂老虎为患,伤30多人。请福建猎人设陷井射杀7头,虎患遂止。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兴宁知县王文徵,于文昌祠后建启蒙堂,招贫穷子弟入学。又于书院设膏火费,资助在学生童。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丰顺县设汤坑巡检司于金鼎寨。
平远坝头设立盐埠,仁居分设子埠。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大埔银溪一带老虎为患,吃掉2人。

乾隆三十年(1765年)
长乐知县丁履仁,在双华军营立封山禁碑“风围水口碑”。
镇平知县夏邕出示禁碑,严禁乡民在东山杨子宫一带上山乱砍林木,以保护水源。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嘉应州各县严重饥荒。知州缪廷机勉励州民赈灾。兴宁知县唐仕谦捐谷千石赈济,镇平县令赵康于城中施粥,各乡五天一次,计口发米赈济。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长乐县华城黄埔人李威光,殿试钦点武科状元。

乾隆四十年(1775年)
6月,嘉应州程乡县大水,淹没田庐人畜无数,为百年所罕见。长乐县大雨大风,洪水大发,从龙村至梓皋沿河房屋多数水浸、倒塌,间有山崩毁民田多处。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5月19日夜,长乐北风大雨,郭田圩店铺民房多数倒塌,死200余人。是年盐贵至每斤380文。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
程乡石扇人罗芳伯被西加里曼丹(今属印尼)10万多人拥戴为“大唐总长”。他大力发展当地经济、文化,受到人们称赞和景仰。



作者: 梅花山人    时间: 2015-6-10 17:00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6-10 17:20 编辑

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镇平水灾,艾坝堤决300余米,冲毁田园房屋不计其数,陂角、城郊、白马等地尽成泽国。嘉应州守赵康捐俸救济,并从陂角至桃溪坝鸠工筑石长堤。后人称“赵公堤”。
兴宁重修东、西、南三城门。东门外加筑御水长堤。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春,镇平县令周克达移建课艺斋于镇山之麓,改为桂岭书院。后人因此称镇山为桂岭。举人何清风、丘鸣岐,贡生古声扬等积极参与,次年五月,桂岭书院竣工。
同年,兴宁县人周健勇,登武进士,任永宁营守备、陕西渔波路都司。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镇平知县潘承焯重修《镇平县志》6卷。次年,知县吴作哲续修。第三年《镇平县志》木刻本付梓。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平远县府出示禁山牌。凡偷砍山林、竹子、桐子等,违者罚钱千文,捉者赏钱300文。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广东乡试,程乡梁念祖中解元。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长乐棉洋洛阳围人曾琼诽考取武科进士,钦点、钦授蓝翎侍卫。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三月初六日,大埔地震,一天三次,岩上村地裂,民房数间陷没。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广东乡试,宋湘(程乡白渡人)中解元。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秋,兴宁蝗灾,水稻歉收。
8月,大埔大水,百侯、同仁等处淹没民房尤多。

乾隆六十年(1795年)
嘉应州各县大饥荒。长乐、大埔大饥,民不聊生,采草根、剥树皮者遍山野,饿死者众。长乐知县周成绍、进士赖鹏种劝富助赈。县城、河子口、洋田、水寨、横陂等地,均设有施粥场。

乾隆期间
民间私铸铜钱甚多,当局改按铜铝各半配铸,致钱价日贱。嘉应州商贾将流通铜钱好次搭配,以千钱为一吊,八二搭配为八二钱,九一搭配为九一钱。



作者: 梅花山人    时间: 2015-6-10 17:00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6-10 17:23 编辑

嘉庆三年(1798年)
大埔春旱,至立夏后才下雨,米价涨至斗米1400钱。


嘉庆四年(1799年)
宋湘中进士,官授翰林院编修。

嘉庆五年(1800年)
兴宁叶塘黄惊寨人黄北光,从江西学回编棕技艺,返家开业,艺传全村,始创兴宁编棕业。

嘉庆七年(1802年)
8月,博罗、永安等地天地会起义。11月,兴宁石马温石二,集结会众响应,兴宁知县庄自仪率兵围捕,温等数人被捕,解省遭杀。
同年,全国会试,程乡李仲昭获殿试二甲第一名传胪,是全国会试中式第四名。

嘉庆十年(1805年)
春,陨石坠于兴宁西厢。夏,雷击学宫戟门。冬,地震。

嘉庆十二年(1807年)
10月,嘉应州升格为嘉应府。嘉应府仍辖程乡、兴宁、长乐、平远、镇平五县。
同年,镇平高思乡、白马乡、丰田乡发现金、铝等矿,开采民众数千。惠潮道林天培严厉申禁。

嘉庆十六年(1811年)
兴宁知县仲振履主修《兴宁县志》12卷刊刻,今存。
兴宁重建北城门楼。知县仲振履重修韩苏书院,并改名墨池书院;重修罗探花祠,并以祠设探花书院;又改水口司公馆为养正书院,翌年又改名文峰书院。

嘉庆十七年(1812年)
嘉应府复旧名嘉应州,撤销程乡县。

嘉庆十九年(1814年)
嘉应州地丁税银共3127.2两。遇闰月加征银835.7两。
兴宁于县城东南建文峰塔。


嘉庆二十年(1815年)
兴宁地震,连震三次。
嘉应州属五县户口统计:共2.81户,人口不足20万。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
嘉应州天地会员起义。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
丰顺县设隍巡检司于隍村。
7、8月,镇平瘟疫流行。




作者: 梅花山人    时间: 2015-6-10 17:00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6-10 18:30 编辑

道光元年至二年(1821~1822年)
历史学家、数学家吴兰珍(嘉应州本属松北乡人),竭尽十年精力著成《南汉纪》5卷。


道光五年(1825年)
秋,兴宁见彗星于正南天空,长四五尺。

道光六年(1826年)
嘉应州大水,为数十年所罕见,出现大饥荒,民众惶惶不可终日,知州金锡畅集绅耆捐赈始安。

道光十年(1830年)
6月,丰顺县令布告禁售鸦片,并公布有关章程39条。
闰7月,丰顺大水,马头山崩,溪水暴涨,淹死群众近百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
秋,长乐严霜,晚稻歉收,谷价每石从2.7两银涨至3800文。知县沈世璜开仓平粜。安流贡生李瀚减半价粜谷2000余石,并施粥2个月。

道光十三年(1833年)
5月27日,大埔大洪水,水浸入城,8昼夜未退。百侯淹塌大土楼3座、店铺100多间、房屋无数,溺死200多人;同仁大水淹塌房屋1000多间,死亡100多人,河岸村落、房屋、人畜多为洪水席卷。

道光十五年(1835年)
镇平三圳圩人吴细妹,往来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蕉岭三圳之间,代华侨带信和钱物,沟通家乡与华侨之间的信息,是该县最早的侨批员即“水客”。

道光十七年(1837年)
大埔高陂人张扬泉开始从暹罗(今泰国)“走水”(水客),是该县第一个侨批员。

道光十九年(1839年)
11月15日,在镇平县大地桥头竖立严禁民众采煤的碑文,文日:“乾隆十三、三十六、四十、四十二年以前,宪陈、曹吴史各任迭经呈请封禁”。据此说明,清乾隆时期镇平大地已有民众采煤。
同年,广东乡试,李载熙(嘉应本属人)中解元,道光三十年(1850)中进士,官授翰林院编修。

道光二十年(1840年)
嘉应州李坑堡(现梅西镇)人凌华盛,倡建镰子角树拦土陂,灌田千余亩(1958年改为浆砌石陂)。
6~7月,兴宁、大埔、长乐、丰顺等县均洪水为灾,房屋、店铺倒塌,田园被毁,损失严重。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长乐知县侯坤元主修、举人温训编纂《长乐县志》10卷,首1卷刊刻。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丰顺人中国近代革新家、藏书家丁日昌等在汤坑倡建蓝田书院。



作者: 梅花山人    时间: 2015-6-10 17:00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6-10 17:29 编辑

咸丰元年(1851年)
嘉应州春旱,至农历四月始下雨,早造歉收。
兴宁春旱,夏季大雨,冬季瘟疫流行。
同年,兴宁宁新人曾享奎,从江西兴国学会制造土纸技术,五兄弟在家开业,逐渐发展至村12家,年产土纸、沙纸,远销汕头、佛山等地。


咸丰三年(1853年)
正月初一日,嘉应州城南关外失火,焚毁店铺、房屋70余间。
同年,嘉应州各县署设厘金分局,开始征收厘捐(工商税)、对工商业(不分行业)一律按资本“百厘捐一”。
知州文晟倡修《嘉应州志》,因故未成,编成《嘉应州志增补考略》40卷首1卷刊刻。

咸丰四年(1854年)
7月27日,长乐县水寨三点会(天地会分支)首领李正春等,响应太平天国洪、杨的号召,率领农民2000余人,攻陷县城,后又与长乐县役孔阿福结合,联络会众万余,转攻兴宁城。兴宁知县张鹤龄急调永和、龙田、城南等团勇围剿镇押,会众溃散,被毙被俘者逾千人,事后遭杀戳者600余人。

咸丰五年(1855年)
10月,兴宁知县张鹤龄改建城内宝成寺为吕祖庙,并修整城垣、城壕,城垣增高2~7尺,城壕挖深1~6尺不等,花银2万多两。
11月,永安三点会首领翟火牯,率会众进击长乐安流、锡坑一带。

咸丰六年(1856年)
兴宁县知县张鹤龄增修《兴宁县志》12卷。今存首1卷。
兴宁竹丝湖堡鸭桥人陈晃楼、陈撷仁到江西吉安学会高型织布机操作方法,并带回高型织布机,改革了兴宁手工织布技术。

咸丰七年(1857年)
2~5月,嘉应州各县久不下雨。冬,麦虫成灾,粮食歉收,州城粮价飞涨,斗米1200钱,饥民干人自发聚集于州署前请求赈济。

咸丰八年(1858年)
五华基督教堂(基督教于咸丰二年由张复兴传入五华)募款建造嘉应州第一座福音堂。
法国传教士在兴宁宁新赤砂岭营建天主教堂。
冬,嘉应州本属剃枝虫孳生,冬麦被吃光。
12月22日晚,有陨石坠于程乡西北方,声如沉雷。

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年)
2月,太平军一部,由石镇吉(石达开之弟)、石镇常率领五六万人,从福建龙岩、水定入广东,占领大埔县城。清军组织反击包围该城,义军撤离渡河北上,渡河是用门板作浮桥的,当时正遇大雨水涨,溺死者甚多。渡河后,义军由大埔坪沙进入嘉应本属之松口、嵩山、白渡一带。2月16日,石镇吉部攻陷嘉应州城,杀了州官文晟。2月22日转攻兴宁城,不克而退。3月5日,取道龙田、罗岗、罗浮北进江西,后转湖南。
2月25日夜,陨石坠落嘉应州城东部。7月,陨石再次坠落城郊,光大如斗。
同年,长乐县双头黄塔乡万里村巫氏青年,在楠木坑山发现煤炭,并打洞开采。

咸丰十年(1860年)
10月,太平军谭星部由江西安远南下入粤,攻占平远县城,在此休整达两月之久,后撤出。
同年,刘伯芙自北京返镇平,招募乡勇,始办团练,以对抗太平军。 同治二年(1863年)
冬,嘉应本届大旱,并发生虫害,其虫大如竹筷,长1寸多,麦苗皆被吃光。
同年,黄钊修《石窟一征》9卷刊刻。



作者: 梅花山人    时间: 2015-6-10 17:00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6-10 17:30 编辑

同治三年(1864年)
7月,大水,梅江洪水之大,自乾隆四十年(1775)至此再现。据建国后梅县地区水文站查测,时嘉应州城洪水位为80.34米(“珠江基面”下同)。
8月29日,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属下林正扬部攻占长乐县城。9月下旬降清。
10月,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等率部攻陷大埔后,进据福建汀州、漳州,义军活跃闽粤边区。
同年,瑞士巴色教会在长乐县长布潭坑建筑教堂,并派西牧到源坑办教会学校。


同治四年(1865年)
4月12日,太平军康王汪海洋率部近lO万人,由福建进入大埔,先头部队在小靖与清参将郑绍忠打了一仗,太平军死伤700多人。5月18日,太平军来王陆顺德、天将林正扬等由镇平进占平远,为时40余天。后汪部进据镇平,在此休整三个月后向江西转移。8月9日,太平军康王汪海洋、佑王李进继等由镇平分三路进占平远,此次人数最多,而县城仅被围未陷,清闽浙总督左宗棠部提督黄少春,率大军由福建南下,发动轮番进攻,太平军伤亡惨重,不敢向北走,而向南经兴宁黄陂、罗岗、罗浮等地,遭清军追击。义军在罗岗白水寨山伏击追军,歼灭关邦部后入赣南,入赣后义军屡遭清军阻击。9月,太平军在江西受挫后,南退闽南复回师嘉应州大埔、平和、饶平等地。清闽浙总督左宗棠统大兵由闽下驻防大埔,粤东炮船十数艘由左督师扼住三河。12月8日太平军攻占嘉应州城。12月12日,太平军与清军左宗棠部会战于程乡城东塔子凹,康王汪海洋受重伤,是晚牺牲于嘉应州城内。余部由偕王谭体元率领,于12月22日晚突围,至黄沙嶂因山高林密,士兵迷路、饥饿,24日在丰顺县白沙坝遭清军伏击,偕王谭体元和太平军将领何明亮等先后被俘牺牲,周王汪麻子阵亡。被清军收降和斩杀的太平军将士计6.6万人。至此,江南太平军完全失败。
同月,大饥荒。5月,程乡瘟疫流行,路旁时有死者。天气酷热,气温高达40.5℃,为嘉应州区内罕见的高温。

同治五年(1866年)
瑞士巴色传教会在长乐县长布源坑开办嘉应州第一间西式小学。后增设中书馆(中学),它是嘉应州第一间中学,它与旧式学馆、书院、私塾不同,实行班级制,学科是人文、自然、体育同时并举。

同治六年(1867年)
8月15日夜,知州周士俊与州人肖国香,掘汪海洋尸于州署东放生池,三次寻找而不得。

同治十一年(1872年)
法国天主教彭(译音)神甫,在镇平叟乐村建一座可容千余人的大圣堂。彭亦为到蕉岭的第一位西方传教士。



作者: 梅花山人    时间: 2015-6-10 17:00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6-10 17:33 编辑

光绪元年(1875年)
嘉应州城内各类祠宇共有85处,知州周士俊下令禁止再建。


光绪三年(1877年)
清朝廷批准任命翰林院侍讲何如璋(今大埔双坑人)为驻第一任日本国公使;钦定著名文学家、革新家黄遵宪(嘉应州城下市人)出任清驻日参赞。何如璋驻日期间,抗强权,争公理,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外交家。他撰写《使东述略》(日本国简史),称赞黄遵宪是他的得力助手。黄遵宪力主中国维新自强,向日本学习,故潜心撰写《日本国志》40卷。维新派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对此志书深为赞佩。

光绪五年(1879年)
黄鸾藻、张麟宝等人倡建崇实书院于州城北岗,开设经史、舆地、掌故、天文、算法等课程,并极力推行新学。

光绪六年(1880年)
《石窟一征》古焘重刊本刊行。钟仲鹏、古朴臣、古范初父子积极筹集资金为此书面世作出贡献。

光绪十年(1884年)
兴宁学者胡曦,编修《兴宁县图志考》8卷,今仅存1卷,余7卷佚。

光绪十年(1884年)
兴宁学者胡曦,编修《兴宁县图志考》8卷,今仅存1卷,余7卷佚。

光绪十四年(1888年)
泰通玻璃厂在州城开业,嘉应州开始有玻璃工业。
大水冲毁嘉应州城垣,知州金桂馨主持修复。
长乐县人徐华清获德国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御医、全国军医总监、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

光绪十五年(1889年)
夏,镇平大水,三圳的泗溪堤、冻车堤被洪水冲垮。由冻车至三圳形成临时河道,行船达三个月之久。农田冲毁,灾民成群,饿殍遍野。
同年,嘉应本属西阳、丙村、松口一带蝗虫为害,田禾、树叶均被吃光。
嘉应本属李步南、温应生等,倡修松口上坝头河堤163丈。

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
8月,大埔高陂火灾,从午时烧至戌时,大火延及上、下、后街、行街。烧毁店铺100多间。

光绪十八年(1892年)
6月26日,长乐大雨,长乐河水冲毁县城城墙,淹至紫金山脚,毁县署、店铺、房屋干余间。知县及县属官员迁紫金山书院办公。
11月,嘉应本属严寒阵雪,雪厚3~4寸,山中积雪厚至2~3尺。属百年罕见。
12月,丰顺严寒,雨滴成冰。果树、草木、鸟雀多被冻死,人、畜亦有冻死者。         连续大雾三四日,山白如银,地面积雪2~3寸,史所罕见。
冬,大埔严寒,水滴成冰,深山积雪二三尺许,草木多损,人、畜冻死甚多。

光绪二十年(1894年)
7月10日,州城地震,声如沉雷,从17时至次日凌晨3时,震动7次。
同年,兴宁潘亚星、曾八牛等人,建起“三点会”,以永和饭包坑为活动据点。至光绪二十五年,会员达700余人。
镇平人陈庭凤在福岭村,发动群众拆毁简神父在福岭兴建的教堂围墙,是一宗人民自发反对外国宗教侵略的事件。



作者: 梅花山人    时间: 2015-6-10 17:00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5-6-10 19:21 编辑

自唐至清光绪二十年(826~1894年)的一千多年间
嘉应州中式士子登科者众多,计进士121人,选翰林院学士33人,举人1645人(其中解元17人),廪生、贡生、秀才16479人。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6月,客籍义士丘逢甲在台湾新竹组织义军,反对清朝割让台湾,与日寇激战20余昼夜后,因弹尽援绝而受挫,不得已离台内渡,回到祖居地镇平。此后,他在内地创办新学,并支持孙中山的反清斗争。
7月,丰顺地震,11日下午四时至次日凌晨四时,仍隆隆有声,余震延至29日方止。
同年,永安“三点会”首领黄康成,聚众千余,在长乐安流起事,提出“反清复明、劫富济贫”的口号,长乐县农民古三才、宋亚龄等人曾参与起事。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德国、瑞士巴色传教会派遣德籍医学博士韦嵩山(译音),在州城黄塘兴建“德济医院”。自始,西医和西医医院设置、管理传入嘉应州。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户部提高典当税额,规定当铺每年纳税银50两。州城“逢源当”当时资本约1万银元(7000两),税项占资本额的0.7%,而利息率可占资本额的30%。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夏,清正负拟任命黄遵宪为驻日公使,因受康、梁“戊戌政变”的牵连,8月被罢官从上海回到嘉应州。他回故乡以后,极力提倡新学,在自己居地州城东厢“人境庐”内办学,开设自然科学声、光、电、化、生物诸科。还请德济医院外籍医生讲解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课程。
秋,廪生梁玉麟州城上市黄泥墩人,在城内市塘唇创办“嘉应女子学校”。
同年,杨源,字季岳(今梅江区人)中进士。是嘉应州最后一名进士。
德籍教师黎力基和中籍教友罗朗庭于兴宁县城内(今曾学路)建福音堂。
镇平陈庭凤教案,因光绪二十年(1894)反对宗教侵略一事被罗织成谋反的大案,潮州镇署派出新编巡防营400人,配备快枪及双轮大炮4门,分十余队包围镇平县新铺福岭村,陈芝邺等13人被捕,惨遭刑讯。陈庭凤10余间房屋分别被拆、焚,田产、家业全部被拍卖充缴军饷,另给参与者罚款5000余银元,为此而破产者百数十家。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5月19日,兴宁知县李汝璠,派兵前往永和剿捕“三点会”。会众抵抗并围杀官兵10余名,进而占据永和圩。数日后,李呈请都司统兵至县围剿,会众始撤离分散隐匿。
同年,兴宁西门街一家店铺发生大火,延及万盛街、河唇街、盐铺街,燃烧三天,损失严重。
泰国归侨范坤南(今梅县城北乡人)在州城创办“嘉应染织传习所”,传授染织技术。同时附设染织厂,开创嘉应州近代染织工业。
兴宁人王吉其发明打梭织布机,代替抛梭织布机,由工匠何文龙制作,时称“何文龙打梭机”。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嘉应州丙村归侨丘元荣,在州城东较场背开办首家华侨玻璃厂。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8月10~12日,兴宁罗岗“三点会”联络五华、龙川等县会众数干人起事,烧教堂,围攻兴宁城。县令冯如衡调兵镇压,会众死伤惨重,后向龙田、坭陂、畲坑等地退散。
同年,知州吴宗焊倡修、温仲和总纂的《嘉应州志》32卷首l卷图38幅刊刻。是志于光绪十七年(1891)筹款,次年开始分堡采访,光绪二十年由翰林院检讨温仲和(松口人)开始总纂,光绪二十七年出版。历时10年始成书问世。
是年,长乐县长布源坑中书馆开始有踢足球的活动。这是嘉应州最早的足球活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黄遵宪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取得联系,彼此互通音信,评论时势,探讨教育。后人汇其信札集成汇编《壬寅论学集》共10余万字。
春夏间,大埔高陂、三洲鼠疫流行,死60多人。
是年,德、瑞、法巴色会派牧师凌高超来梅,与地方人士吴登初、黄墨村合办务本中西学堂。翌年,从务本中西学堂分出,另办乐育中西学堂,后迁校于州城黄塘,校名改为乐育方言学校(今乐育中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黄遵宪邀集地方人士,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会长,发表《敬告同乡诸君子》一文,极力提倡新学,建议兴办启蒙小学堂、师范学堂、实习学堂、讲习会等。翌年二月,黄遵宪还自献资金在州城东山书院创办“东山初级师范学堂”,派黄遵庚、杨徽五等赴日本弘文学校学速成师范,还开设成人文化实习班“嘉应犹学会”。他对新学的兴办作出很大贡献。
同年,丰顺县丰良鹏湖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州城开设邮电局,长乐、大埔两县也相继设立邮电局,不久长乐县安流乡亦设二等局。
嘉应州鼠疫流行。后每隔2~3年便发生一次,历时达20年之久。

光绪三十年(1904年)
黄遵宪在州城创办的东山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官立师范学堂。同时新设立嘉应中学堂、梅东中学堂。
大埔刨办乐群中学(今大埔中学),校址设在老县城茶阳,后改为省立大埔中学。
长乐知县王景沂派魏锦新往日本,派江树棠、李淑元到上海,派魏麟圣等到广州,派李进先往天津学陶瓷工艺,毕业后回县服务。同时在长乐县城设习艺所,改良织布工艺,另设农林试验场,研究农、林业。
在2月1日,兴宁县人肖惠长、罗幼山、王蔚奇、陈少岳等创办的兴城兴民学堂开学,学生100余人,该校请丘逢甲为首任监督。
同年,丘逢甲在镇平桂岭书院创办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后改为“镇平县官立中学堂”。
州城大水,梅江水位高出河床8.6米。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清废科举制度,各县设立学务公所。此后,嘉应州各县兴办新学之风日甚。二月,州人饶芙裳,在家乡松口组织“兴学会”,亲任会长,倡办松口公学,并督促各堡兴办初级小学,为此选派饶一梅、梁少镇等赴日留学,学习办学经验。
同年,州城女教育家梁浣春(今梅江区上市人),在州城北门外曾氏别墅“耕耘小筑”刨办女校,自任校长,为嘉应州开办女校之始。
松口大宗学校、丙村三堡公学、畲江彬文公学、西阳公学、隆文启文高等小学堂和松源成达高等小学堂亦相继开办。为办好新学,州内一些县曾派人赴广州两广学务处练习所师范馆进修。
长乐开办师范传习所,校址设在学宫;华城教会创办乐育小学;锡坑士绅创办端本小学。丰顺在这年设县师范传习馆,招师范生80名。李唐任馆长兼监学。是年汤坑蓝田书院改为蓝田两等小学堂。
大埔举办官立高等小学堂(在县城)和各堡初等小学堂六、七间。
7月20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日本东京举行成立大会。州人留日者多,支持孙中山而加入同盟会,不少人成为同盟会的骨干,如何天炯被选为同盟会会计、同盟会广东支部长,民国成立后任驻日公使、总统府最高顾问;谢良牧任同盟会南洋各分部召集人,又返乡组织松口体育学堂,为同盟会培养干部。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撤销学务公所,另行设立劝学公所,作为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嘉应州掀起办学高潮。如州城开办城内中学堂于学宫内(今凌风西路梅县党校);叶璧华(东郊乡人)在培风书院(今梅城周增路)创办“懿德女子学校”;饶芙裳在松口官坪秦氏宗祠设“师范讲习所”;兴宁县设立劝学公所,开办官立师范科(后改为兴宁公学堂);平远县在县城开办速成师范传习所。
是年,大埔、平远、镇平三县先后成立教育会,是嘉应州最早设立的教育研究机构。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2月,嘉应州公立女子学校“嘉善女校”在城西街市塘唇开设,梁浣春出任校长。
同年,兴宁县刁奕纯创办蚕业学堂,以都司署旧地为校址,建蚕室一座,另在南街刁家祠附近设缫丝厂作为学生实习场所。兴宁官立警察传习所亦于该年开办,县令茹欲可兼任所长。
长乐县署创办初等模范小学。
孙中山派同盟会员姚雨平(平远人)、谢逸桥、谢良牧、温靖侯(均系嘉应州松口人)等人,利用其华侨巨商的社会地位,回乡搞秘密的“光复”活动。6月,他们在松口创办体育学堂,开设军事、机械、体操、武术等项目,以培养军事骨干人才,是嘉应州最早设立的体育专业学校,当时有学生120多人,训练6个月结束。其中有30多人是同盟会员,参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有的献出了宝贵生命。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华侨梁鸣九奉同盟会之命,回到家乡嘉应州。在松口镇大街开设“公裕米店”。此后,粤东从日本、香港返乡及内地的同盟会员,均在公裕米店接头联系。
同年,嘉应州成立商会,在州属36堡中,有30个圩市先后成立商会分会。
同盟会员古公愚(古直)独立创办龙文公学,校址设在今梅南滂溪,是梅南中学的前身。
兴宁人罗献修编修《兴宁乡土志》,今存。
清正负对兴宁全县户口、工商进行清查统计:全县人口37万。从事手工业者4.8万,其中:铁木工0.4万;织布工3万;染工0.4万;制扇工O.2万;陶瓷工0.4万;笔墨工0.1万;制纸工0.1万;缝纫工0.2万;炮竹工0.01万;在县境经商者2万;县外经商者2万。
同年,长乐县安流乡开设邮政局。



注,本帖为转帖,略有更改与疏注,诚谢原作者





作者: 幽园居士    时间: 2015-6-10 23:58
看了长了不少见识,谢谢山哥。
作者: 黎世新    时间: 2015-6-12 16:25
感谢感谢!!
作者: 幸勇    时间: 2015-6-13 15:39
本帖最后由 幸勇 于 2015-6-13 15:41 编辑

收集历史记事很好,便于诗友了解乡土文史.有利于诗词创作。谢谢山人诗友!
作者: 微尘    时间: 2015-6-15 22:35
本帖最后由 微尘 于 2015-6-15 22:38 编辑

方家藏书多




作者: 微尘    时间: 2015-6-15 22:38





欢迎光临 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http://www.mzjyss.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