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63|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由汉字听写大赛想到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8 14:44: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汉字听写大赛想到的


       众所周知,央视最近举办了“汉字听写大赛”,国人无不感到影响深远。比赛中不论参赛队来自何地,一律都用普通话发音,简体字书写。就发音而论,也就是在用新韵发音。由此想到,倘若举办一次古典诗词比赛,用什么韵来发音呢!难道会用诗词界所谓的“正统”平水韵来发音朗诵吗?!我想,绝无可能。只能用符合普通话标准的《新韵》来发音来朗诵。不用长篇论述,多费口舌,明白人一看就知,新韵时代的到来和古韵时代的扬弃是历史的必然,不论出于什么样目的和偏好,都无法阻挡事物发展的趋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好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9-13 14:55:49 | 只看该作者

在“韵”的问题上没有“百花齐放”的问题。过去是古韵一花独放,现在是古、新两花并开。格律诗词中,韵也可以百花齐放,那就无所适从了,那还叫什么 格律诗词?只能是民歌而已。地方民歌是可以百韵齐放的,其他文学体裁似乎都可以百韵齐放。
16#
发表于 2014-9-13 06:44:45 | 只看该作者
百花齐放,好!
15#
发表于 2014-9-10 09:08: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9-10 09:15 编辑

就语音而言,当今之普通话无疑是中国最强势的语言,从广泛和方便交流的角度出发,我们不可能不去学习普通话,当然,尽力去创作一些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韵诗也许真的会成为未来诗词的发展的大方向;但就传承而言,中古汉语是经历了历史的沉淀之国学精华,这样的精华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而稳定下来了,也许,正因为普通话的势头之强劲而使得传承和弘扬国学之精华变得特别重要吧,古韵之诗词也是不可丢的一部分;
对于平平仄仄的格律而言,它是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而体现其音乐之美的,押韵的基本原理是谐音共振,对于古韵之诗词,也许不熟悉古韵的人士确实是读不出它的韵律之美来,但是,又何妨暂时忽略这一部分而用心去品味诗境之美呢;
如果我们读诗友的诗作读古韵有出入,又何妨再用普通话去读一下呢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9-10 08:20:09 | 只看该作者
一篇小小的观后感引起讨论,始料未及。
在从善除弊,扬长避短层面没有厚薄之分,更没有大小之别!!  
以“一”字为例,在新韵中我们明明白白的知道它读平音而且是阴平;在古韵中我们知道它是仄音,但是却不知道它读上声去声还是入声,无法读出它的标准发音。这就出现了,古韵作者在写诗时把“一”当仄韵用,而读者(甚至包括作者本人)在阅读时把“一”按阴平读的悖象,还论什么诗词格律呢,还品什么韵味呢?!
至于“双规”对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的发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不多说,让历史去证明好了。
谢谢各位!
13#
发表于 2014-9-10 01:23: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9-10 01:25 编辑
guyueqiuyi 发表于 2014-9-9 19:52
赞同梅花山人的见解,我就不再重复了。


谢谢理解
我不知道今古韵之争争的到底是什么,个人感觉,他们争的也许是谁才是老大吧
说实话,对于象是行政性的政令一样要求新韵使用者必须注明是新韵这一点山人一向不以为然,这是一种薄今的表现,这也许是很多新韵者耿耿于怀的原因。。。
古韵新声一样香,开朗先生的诗作大多用的都是新韵,但他的诗作却达到了一个高度,谁又敢说新韵就不如古韵呢,正如闲趣诗长所言,诗的境界和内涵才是最实在的,用什么韵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有心,我们可以去读一下仓央嘉措的诗集,还真说不好他押的是什么韵呢
12#
发表于 2014-9-9 19:52:51 | 只看该作者
赞同梅花山人的见解,我就不再重复了。
11#
发表于 2014-9-9 19:18: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9-10 00:26 编辑

http://www.eastling.org/,这个是东方语言学的网址,对于有心研究音韵学的诗友来说可以点击阅读,其中也有上古、中古、近古音系的查询系统;

http://www.pkucn.com/forum.php,这个是北大中文论坛,其中也有对汉语语音的研究专栏,当然也有其它方面的研究和探讨,若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10#
发表于 2014-9-9 17:58: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9-13 05:59 编辑

如果说当今的语音发展向普通话方向发展这一点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成为厚今薄古的借口,同理,厚古而薄今也是不可取的;

古韵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按音韵学的分野,三国至魏晋南北朝为上古汉语,隋唐宋为中古汉语,元明清为近代汉语,民国以后为现代汉语,哪么,三国以前的秦汉呢,秦汉以前的呢,大概只能划入远古汉语了。。。对于中华新韵而言,它是民国时期归类的诗韵,而民国时期的官方用语是官话而不是普通话,这个官话在当今的台湾仍有保留,这部诗韵的运用也许并不完全适合于今天的普通话,哪么,今天的普通话在音韵学的领域又该划入哪类呢,我想,大概只能算是当代汉语了;对于当代汉语而言,新韵韵书虽多,却还没有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被大众广泛认可而通行的诗韵,我们可以发现的是,十三辙、十四韵及按新华字典的拼音而运韵的现象各行其是,这也许是新韵暂时还没得到普遍认可的因素。。。

事实上在诗界所指的古韵一般意义上都指的是中古汉语。。。

平水韵的争论很大,中华诗词论坛至今还在争论不断,谁也说不清楚平水韵是个什么东东,当然就更说不清平水韵的读音了;事实上我国的诗词创作中,平水韵从来就不是诗韵的唯一用韵,在我国的历史上,韵书之多可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可以从二十四史中得到佐证】;个人理解,平水韵其实就是礼部韵略的翻刻版,而礼部韵略所依托的是广韵和集韵,而广韵和集韵是承袭着唐韵和切韵而来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平水韵虽只有106个韵部,但它的实质却仍然是广韵的206韵,在平水韵的韵部分类上每一韵部曰大韵,大韵之外还分小韵,最明显的是十三元部,它把广韵原来的元魂痕三部归为一部,原来的支之脂归为了平水四支一部,原来的三十四部入声归为了十七部,我们今天所说的平水韵或者说平水音,它的实质是中古音读而不要狭义地理解成仅此一部韵书的音读;对于中古音读,有很多音韵学的学者【如王力、高本汉、白一平、潘悟云等】都有一整套的拟音系统,说平水韵是不可读的观点也许不太恰当,但是,真正会读中古音的人士应该不多倒可能是真的;

个人浅见,我们都是些初习诗词者,无谓于陷进今古音韵的争论之中,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都不足取,哪么,又何妨求同而存异、双轨并行呢,作为初学者的我们来说,还是先想想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才是正理。。。

言之匆匆,如有不对之处,欢迎闲趣诗长批评指正
9#
 楼主| 发表于 2014-9-9 14:36:24 | 只看该作者
曹杜荣 发表于 2014-9-9 12:43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传统音韵并不背韵,原、昏在平水韵中上平十三元; ...

问题不在古人的诗用新韵去套的背韵,那时没有普通话。问题在于今人讲着读着普通话,却用自己也读不出标准发音的古韵去写现在的古典诗词,是否有点生搬硬套,不便大众阅读内容,品感声律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6-15 09:12 , Processed in 0.257372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