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找回密码
 成会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曹杜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自美国的诗教故事(4)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4-8-9 01: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8-9 01:54 编辑

感谢老师的精彩介绍;

说点题外话,从于良史【于良史 ,唐代诗人,肃宗至德年间曾任侍御史,德宗贞元年间,徐州节度使张建封辟为从事。其五言诗词语清丽超逸,讲究对仗,十分工整。】的《春山夜月》中,我们又可发现一句全仄句:“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其中的掬水月在手为全仄之句,在,暂未查到平声读,但有上声读,今之梅县、兴宁亦有好些乡镇白读在谐吹音,在哪里--【白读】吹耐诶、吹耐哩;此首诗从平仄和粘对来看,应属格律诗,此例亦可佐以上代平在诗中的运用,或可说初唐晚期之人并未完全使用中古音读,间或杂入些上古音或方言,不知老师意下如何,诚请垂教;

顺附,目前中华诗词论坛上很多人对死抱平水韵表和以平水韵表为唯一判断古韵之格律标准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死读书和读死书的食古不化之表现。。。

2#
发表于 2014-8-9 10: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8-9 10:56 编辑
guyueqiuyi 发表于 2014-8-9 09:55
与山人就于良史的《春山夜月》中拗句问题交流交流——山人大概只看到上句“掬水月在手”大拗,忽略了下句“ ...


弄花香满衣的句式应是平平仄仄平吧,个人认为弄花香满衣是本句自救,弄,本平而仄,香,本仄而平;即使香字本句自救兼救上句,也不是救在字吧

向晚意不适,不适两字皆入声,唐宋时人是否把入声只作仄声不得而知,是谁把入声规定成只作仄声更是不得而知,但我看过某些诗论文章,认为入可代平,这样才可平衡平水韵中的平仄分布,也能解释好些入声字为何会可平可仄运用的问题,李渔在词论中也谈到了以入代平和以上代平的问题;从不适两字的使用来看,我们或可推前人对入声字的灵活运用;

个人浅见哈,问好胡先生

3#
发表于 2014-8-9 13: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8-9 13:04 编辑
guyueqiuyi 发表于 2014-8-9 10:56
查王力先生关于拗救的资料,有这样一些规则:
      (a )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 ...


大家都知道的是,格律诗忌四平头、四仄头、三仄脚、三平尾和孤平,一般的理解是先有孤平,后有拗救,不拗不救,拗成了全仄句,是否还可救,此是否还适用于用拗救的概念去解释这样一些全仄之句,个人表示存疑
4#
发表于 2014-8-9 18: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guyueqiuyi 发表于 2014-8-9 16:52
再问好山人!
我对于拗救之法一来并不熟悉,二来也不喜欢。所以我从开始学习诗词创作以来,一直都尽量避免 ...

问好胡先生;

对于拗救,山人也是一头雾水,幸有曹老师的指点才稍微领会到一小点,提出问题只是作探讨之用,说实话,为免引歧义,山人也一直尽力整成标准句式;

引用一下李渔窥词管见中的一段话供参考

填词之难,难于拗句。拗句之难,祇为一句之中,或仄多平少,平多仄少,或当平反仄,当仄反平,利于口者叛乎格,虽有警句,无所用之,此词人之厄也。予向有一法,以济其穷,已悉之《闲情偶寄》。恐有未尽阅者,不妨再见于此书。四声之内,平止得一,而仄居其三。人但知上去入三声,皆丽乎仄。而不知上之为声,虽与去入无异,而实可介乎平仄之间。以其另有一种声音,杂之去入之中,大有泾渭,且若平声未远者。古人造字审音,使居平仄之介,明明是一过文,由平至仄,从此始也。譬之四方乡音,随地各别,吴有吴音,越有越语,相去不啻河汉。而一到接壤之处,则吴越之音相半,吴人听之觉其同,越人听之亦不觉其异。九州八极,无一不然,此即声音之过文,犹上声介乎平去入之间也。词家当明是理,凡遇一句之中,当连用数仄者,须以上声字间之,则似可以代平,拗而不觉其拗矣。若连用数平字,虽不可以之代平,亦于此句仄声字内,用一上声字间之,即与纯用去入者有别,亦似可以代平。最忌连用数去声,或入声,并去入亦不相间,则是期期艾艾之文,读其词者,与听口吃之人说话无异矣。

5#
发表于 2014-8-9 19: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8-9 19:09 编辑
曹杜荣 发表于 2014-8-9 17:52
可否理解为既救本句拗又救上句大拗?


问好曹老师

学生愚钝,对两救之说领会不到位,若是拗成全仄也可的话,格律之律是否太宽了,所以,浅见认为还是以李渔之以入代平和以上代平的观点比较容易解释这个现象,不知老师尊意如何;

请教、探讨这个现象,主要是在判断他人诗律时免于误判的尴尬,毕竟诗词的创作不可能全都整成标准句式

6#
发表于 2014-8-9 23: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8-10 02:18 编辑
guyueqiuyi 发表于 2014-8-9 21:04
再问好山人朋友!
请别怪我孤陋寡闻,关于李渔的见解,之前我确实是一点都不知道,特别是以入代平和以上 ...


有理,此论在词中得到的运用可能比较广http://www.mzjyss.com/thread-1941-1-1.html,对于我们来说,探讨一下是有益的,创作上还是先遵循现有规则为好;

顺便说一下,李渔可以说是一位大家,如果这样的大家诗词理论也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的话,我们似乎也只能按今人制定的游戏规则去游戏了

有关入声一律为仄声的争论比较大,在凤凰诗坛和其它坛子上是有迹可寻的,这里就不说了;

谢谢胡先生垂教


7#
发表于 2014-8-10 02: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8-10 07:35 编辑
曹杜荣 发表于 2014-8-9 19:55
【供参考】
      “拗救”的“拗”,读ào,不顺的意思,是为诗之一种“病”。近体诗中,在平仄方面不 ...


谢谢老师的分享和垂教,看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也只好作双拗双救的特i殊拗救看了,哪么,是否可以理解为孤平、三仄脚之说不适用于这种特殊拗体呢
8#
发表于 2014-8-11 01: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8-11 02:18 编辑
曹杜荣 发表于 2014-8-10 08:17
它比孤平、三仄脚病得严重。不是孤平,它根本没有平。不止三仄脚,它是全仄句。这样的诗句少之又少,因病 ...


深谢,谨记师尊的教诲

学着写了一首七律,又烦请老师指导一下了

秋思/练笔闲吟


翠减三分又序秋,萦萦底事竞沉浮;
情怀洛水相思远,帘卷章台别梦稠;
寂寞惊鸿声带泪,疏狂冷雨欲封楼;
数来素节无长物,一样秋心百样愁;
9#
发表于 2014-8-11 16: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杜荣 发表于 2014-8-11 09:12
字字回忆,句句情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勾而又结,缠且益亲。耐人寻味的秋思意境!

谢谢老师高评;
天天学习,时时得益,期待老师的精彩推介继续;
10#
发表于 2014-8-16 04: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4-8-16 04:38 编辑
曹杜荣 发表于 2014-8-10 08:17
它比孤平、三仄脚病得严重。不是孤平,它根本没有平。不止三仄脚,它是全仄句。这样的诗句少之又少,因病 ...


有关全平全仄句为病之说再与老师商榷,明人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云,

诗有纯用平侧字而自相谐协者。如“轻裾随风★”,五字皆平;“桃花梨花参差开”,七字皆平;“月出断岸口”一章,五字皆侧。惟杜子美好用侧字,如“有客有客字子美”,七字皆侧,“中夜起坐万感集”,六字侧者尤多。“壁色立积铁”,“业白出石壁”,至五字皆入而不觉其滞。此等虽难学,亦不可不知也。

从李东阳的话中亦可见其自相谐协之意,从其它诗论中比较常见的是声分宫商角微羽之协乐律之谓;老师的观点倒与东阳先生之观点有相近之处,其为病之说却有所不同,当然,重说这个话题并不是说我们要去学这些东西,但是,对古诗中的这个全平和全仄的音律现象我们是否应该进行重新的审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除平上去入的平仄之外,或许,我们是真的丢失或是遗忘了一些东西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会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梅州市诗词学会 ( 粤ICP备17109579号
联系邮箱:jyss888@163.com    联系电话:13502339645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梅龙路市文联6楼608室    梅州嘉应诗社 版权所有

GMT+8, 2024-6-15 07:31 , Processed in 0.23696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