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标题: 摞眼跟长撷腰的分别 [打印本页]

作者: 梅花山人    时间: 2021-9-23 13:00
标题: 摞眼跟长撷腰的分别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21-9-23 23:22 编辑

       所谓摞眼指的是律诗的中两联于末三字的语法上句式结构雷同和诗眼的词性雷同,因为就五言来说上二下三是常态,上二语法上句式结构雷同为平头,故摞眼不论其上二;摞1.把东西重叠地往上放。 2.用于重叠放置的东西。据此可知摞即重叠之意;而眼并一定所指的就是诗眼,因为诗眼可以在任何位置,也不一定就是一个位置,《诗法家数》云

诗句中有字眼,两眼者妙,三眼者非,且二联用连绵字,不可一般。中腰虚活字,亦须回避。五言字眼多在第三,或第二字,或第四字,或第五字。
字眼在第三字
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晓山。 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
字眼在第二字
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坐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
字眼在第五字
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字眼在第二、五字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楚设关河险,吴吞水府宽。

    此字眼即后世所说的句中之诗眼,名异而实同,所以应该清楚的是所谓摞眼是个特定的称谓,其仅指律诗的中两联于末三字的语法上句式结构雷同或诗眼的词性雷同。举例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而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海曙,梅柳||江春。
淑气|
|黄鸟,晴光||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此诗中两联的句式结构均为212,词性上出、渡、催、转也同为动词,象这样的句式即是摞眼。顺便说下,所谓诗眼除句中的字眼外还有篇中的诗眼之说,不过与摞眼之说无关,此不赘。

     而什么是长撷腰呢?《文镜秘府论》载
第十九,长撷腰病者,每句第三字撷上下两字,故曰撷腰,若无解镫相间,则是长撷腰病也。如上官仪诗曰:“曙色随行漏,早吹入繁笳。旗文萦桂叶,骑影拂桃华。碧潭写春照,青山笼雪花。”上句“随”,次句“入”,次句“萦’,次句“拂”,次句“写”,次句“笼”,皆单字,撷其腰于中,无有解镫者,故曰长撷腰也。(此病或名束。)

     据此可见,所谓长撷腰所指首先的关键是每句,其次所指是第三字撷上下两字,撷是摘下之意,撷上下两字是撇开上下两字之意,所以长撷腰只论每句的第三字之词性雷同,其是不论语法上句式结构雷同或不雷同的,这便是长撷腰跟摞眼的不同之处;为加深印象,举杜甫的《重题郑氏东亭》加以字体红色说明

华亭翠微,秋日清晖。
崩石山树,清涟水衣。
紫鳞岸跃,苍隼巢归。
向晚征路,残云马飞。

      这个就不见得是摞眼却是长撷腰了,因为就句式结构来说中两联并不都是212雷同的句式【摞眼通常呈现其212雷同的句式,也可能呈现其221雷同的句式】,而诗眼来说也可认为中两联的冲、跃,护、归是两眼,但第三字的却是每句均为动词,所以其是长撷腰而不见得是摞眼,但说其是摞眼也说得过去,因为其中两联的腰上词性雷同,在词性雷同上摞眼跟长撷腰具有共性;无论摞眼或长撷腰,既己言病则当避为宜,且记‘诗法惟变’,律诗的句式框架已经是固定了的,只有在句式框架之外的其余力求变化才能更好地体现其变化之美。
作者: 梅花山人    时间: 2021-9-23 13:00
所谓摞眼则根本与长解镫病无涉,《文镜秘府论》载:

第二十,长解镫病者,第一、第二字意相连,第三、第四字意相连,第五单一字成其意,是解镫;不与撷腰相间,是长解镫病也。如上官仪诗曰:“池牖风月清,闲居游客情,兰泛樽中色,松吟弦上声。”“池牖”二字意相连,“风月”二字意相连,“清”一字成四字之意,以下三句,皆无有撷腰相间,故曰长解镫之病也。
  元兢曰:“撷腰、解镫并非病,文中自宜有之,不间则为病。然解镫须与撷腰相间,则屡,迁其体。不可得句相间,但时然之,近文人篇中有然,相间者偶然耳。然悟之而为诗者,不亦尽善者乎。”(此病亦名散。)




欢迎光临 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名嘉应诗社) (http://www.mzjyss.cn/) Powered by Discuz! X3.2